7月20日,证监会网站发布了一项对微医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及其法人代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微医集团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未依法及时披露在易联众拥有权益的股份变动情况,所披...
创立于2010年、以挂号网起家的微医,无疑是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明星企业,2015年推出的国内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创了互联网医院新业态,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
从创立之初至今,微医经历过多轮融资,最近的一次融资发生在6月底7月初,由一家国有产业投资基金领投,超过10亿元。此次融资后,微医并未公布最新的估值。2021年2月份的Pre-IPO融资后,微医的估值接近70亿美元。
2021年4月,微医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早在2019年就传出上市消息的微医,在IPO上迈出实质的一步。然而不料遭遇了低迷市场行情,递交招股书半年后,2021年10月份,微医放任了其招股书进入“暂时失效”状态。
新一轮融资无疑提振了微医再次IPO的信心,但证监会的一纸罚单,让行业关注到:在互联网医疗市场回暖之际,行政处罚会否成为微医上市的不确定因素?微医如何翻过这座前行路上的“山丘”?
“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并不会成为上市的决定性障碍。”北京一家熟识港交所上市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在港股规则下要做好对历史事宜的披露。“但不管是为了上市,还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微医都需要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为何能获得国资青睐?
被业内认为具备行业战略判断力的微医,从创业之初就备受资本青睐。
2012年,成立两年的挂号网(微医前身)获得了由风和资本、五源资本领投的总额达2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腾讯、复星集团加入股东名单,完成了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B轮融资。
2015年,微医完成更名,当年就完成了3.94亿美元的C轮融资;三年后的2018年5月,微医完成5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估值来到55亿美元,成为了大号独角兽。2021年2月的Pre-IPO融资4亿美元。
据媒体报道,微医于今年7月份获得的超10亿元融资,领投方为来自山东省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
山东本就是微医重点进行业务布局的省份之一。2019年,微医与山东泰安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共建泰安市数字健共体和全国首家慢病互联网医院,即泰山慢病互联网医院。
数字健共体内,泰山慢病互联网医院与当地多家实体医疗机构共同组建慢病互联网医联体,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院内院外融合的全流程管理,也为医联体建设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监管。
2020年4月,山东省医保局整合省内外多方资源、推动建设的山东省互联网大健康服务平台投用,由微医主要建设并运营。
2020年7月,全国首个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成立,配套项目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由微医旗下厦门海西医药交易中心建设运营。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微医以数字健共体为核心的业务正在向山东16个地市推广,建设了50余家慢病服务中心,累计服务参保人1800万次,在线问诊人数超800万,服务慢病人群近200万人次。
有业内人士认为,微医牵手国资,后者看重的是微医的数字健共体业务在多地的成功探索,“国家层面在推进完善医联体管理,构建数字社会、发展数字经济也是各省的重要战略”。
此前,微医建设的健共体“天津样板”被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评为“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医保研究院副院长应亚珍,曾与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一同到天津实地调研后感慨“他们的一些设计、一些实践出乎我们意料”。
应亚珍在分享中指出,作为数字健共体的牵头单位和医院,微医还开展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探索,让基层医生能力提升的同时,收入待遇也合理合法地得到了提升。
被誉为“全国医改排头兵”的福建三明,2018年引入微医,探索落地全国首个“三医联动”平台。在推动“三明医改再出发”的新时期,三明市正在通过微医搭建全市统一的“医院互联网数字服务平台”和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全市12家总医院(医联体)及下辖乡镇卫生院,为构筑三明市数字健共体并实现新时代全民健康管护体系打好基础。
如上述业内人士所言,微医牵手国资后,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更加密切。
7月16日,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微医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数字化联动医疗、医药、医保,着力打造互联网大健康平台、互联网中药交易平台“双平台”,助力医疗健康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危机同样是转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Kissick曾提出“不可能三角”理论: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很难同时兼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可及性和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反映在我国的医疗环境中,“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层出不穷的医患矛盾,是“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具体表现。
安信证券研报曾分析指出,针对传统医疗体系的“不可能三角”,唯有引入新的技术增量和模式增量才能彻底打破困局。由微医们开创的数字医疗、互联网医疗,被认为是破解“医疗不可能三角”的“创新处方”。
对于渴求便捷寻医就诊、拿药康复的患者来说,理想状态是通过手机、电脑就能完成大多数疾病的线上问诊、复诊、寄药到家,甚至线上医保支付,而不必烦恼于挂号难、见医生难。
互联网医疗创业者最初也循着这种理想状态讲了不少好故事,但一个商业故事能够延续,需要的是清晰的盈利模式。然而,从2012年开始备受资本喜爱的互联网医疗,并未给创业者们带来可观的盈利。至今,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与头部的几家未上市企业,都尚未在医疗服务上获得持续盈利,几家营收不错的上市公司,其主要营收也多来自于在线售药。
从历经几年的投资热,与新冠疫情带来的短暂行业红利后,2021年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即开始变得冷清,直到今年年中前后才开始回暖,但上市公司市值、一级市场融资规模与高峰期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医疗行业,本就是重资产、重投入的行业,投资后盈利短则5-8年,长达10年以后;带着“连接一切”属性的互联网医疗,虽不像传统医疗那般需要一家一家建医院、招医生、买设备,但也同样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尤其对于微医的数字健共体模式而言,需要在每个地方自建至少一家医院,然后搭建基础设施连接当地医疗机构、对接医保。
此前频繁的融资,支撑起微医的数字健共体模式在多地复制,延续了创始人廖杰远对资本、市场、合作方的承诺。如何继续讲好微医的故事?上述业内人士坦言:“需要做好两件事:把既有的运营模式做得更实,实现营收规模化;完成IPO上市,获得资本市场的持续支持。”
对于前者,国有产业投资基金的进驻或许带来转机。从国资基金的角度,不仅能完成招商、留下产值、带来税收,还能借助商业化公司完善医联体、满足就医这一民生服务,带来投资回报;对于微医来说,与地方国资平台的合作能进一步联通地方医疗资源,前期的大量投入也可由微医与地方政府共同分担。
而对于后者,2021年开始冲击IPO的微医,在此次监管利空出清和市场回暖的情况下,或许正是二次冲击的时机。
某律师事务所曾统计过香港联交所拒绝上市申请的主要五种情况,分别是:不可持续业务,缺乏商业理由因此并无真正资金需求,未能显示其具有符合最低盈利要求的能力,董事、重大利益或者控股股东的适合性,过度依赖控股股东、密切相关人士或单一客户。
“显然,微医此次受到的处罚不在其中。”上述港交所上市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认为,“犯了错,总要自己买单。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也不失为一次凤凰涅槃、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