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彦琳
2021年7月24日,经济管理学院1922104132团支部的几位同学在团委的指导下来到许晓轩故居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历史使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来许晓轩故居之前,了解了许晓轩故居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许晓轩故居位于江都区,199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江都城区重要的旅游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正门上方的匾额“许晓轩故居”由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
许晓轩烈士生平事迹展陈列在故居6间房中,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一间间都仔仔细细的参观了,累计共展出100多幅珍贵照片和许晓轩烈士的10多件遗物,2组雕塑以及14幅领导题词和名人书画。总共分为“少年时代”,“参加革命”,“狱中斗争”,“英勇献身”,“光耀千秋”五部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烈士光辉而短暂的一生。许晓轩,1916年10月出生于江都仙女庙(现仙女镇),他们这十几年住的地方,是《红岩》中许云峰,齐晓轩的生活原型。天资聪颖的少年,奋力抗争的青年,直至33岁为党捐躯,他的一生成为烽火岁月无数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生动写照。
导游带领队员们一间一间的参观,给队员们讲解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物件的故事。在汉口,他积极组织工人以“无锡抗日后援队”的名义,参加武汉各界发起的救亡,捐献,支前活动。导游和队员们说,在重庆,许晓轩的成就也是极大的,他参与创办并直接编辑《青年生活》月刊,唤起民众,教育民众,并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员会,领导并且发动群众开展地下斗争。在戒备森严的人间魔窟军统看守所,他担任秘密临时党支部书记,组织越狱和狱中斗争,经常挺身而出而掩护战友,与敌人斗智斗勇。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如磐石毫不动摇,作诗言志,鼓励狱友坚持斗争,写下“宁死不屈”捎给家人以明志。在1949年11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即便带着手铐脚镣,他坦然并深情的留下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当导游在说到这几句话的时候,队员们深切的感受到了许晓轩同志对党的热情和忠诚。或许,实践队员们听到的只是这几句,但是在许晓轩的心中,他可能已经谋划好了自己的死亡和党的未来。实践队员们参观了许晓轩故居的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在房间里没有多少奢华的东西,有的只是朴素的衣服,和许晓轩同志对党的一颗赤诚的心。在许晓轩同志的最后一刻,他想的依旧是党和人民的安危,这便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做到了,成为了江都人民引以为豪的烈士。
通过参观许晓轩故居,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发现烈士的一生都是为国家而奋斗的,他们为了大家可能会放弃小家。他们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国家,给了共产党,在人杰地灵的江都大地,百万龙川儿女正在牢记烈士的鲜血重托,从严治党唱响廉洁自律主旋律,与时俱进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队员们作为大学生,未来的希望,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和未来的先锋。